上海界河里·朵云书院

枫泾古镇是一个处于吴越交汇之处的江南水乡古民居建筑群,在古镇核心区的中大街,有一处始建上世纪30年代,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的近现代传统民居建筑——王槐庭老宅。王氏宅为砖木结构的三进合院式建筑,坐北朝南,紧邻中心老街的主道,内庭保留着一郁郁葱葱的白玉兰树。朵云书院就位于此处,一个庭院深深处,可供游人居人“闲窗听雨、独树看云”的“纸窗竹屋”,一个过去与今时人文记忆的保存处。

设计以枫泾明代文学家陈继儒所著《小窗幽记》为灵感与精神来源,通过对文学的抽离分析,希望人们可以在古镇老宅中的“径”“屏”“阶”“花”“石”“竹”“室”“路”“桥”“树”“草”“渠”“泉”“屋”“客”“酒”中丰富空间体验,实现可观、可游、可憩,重构出古时的生活场景,唤起尘世抽离的观感,获得独属枫泾江南水乡的文化归属感。王氏宅在修缮更新的同时,也将同步复原老艺术家们彼时的创作场景。

王氏宅是近百年历史的文物保护建筑,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我们需要在完全保留传统民居现状的情况下,完成藏书量较大、客流量较多、多重内容空间运营需求的现代书店设计,如何合理去满足这些种种是设计的基础和重点。

场地主入口两侧都是热闹的店铺,门外是游人如织、烟火气息,门内是静默的书店,设计需要给予进入其中的人们一份暗示,一个连接喧闹与沉静空间的心理过渡。跨过大门,走过斑驳的老石板桥阶,抬头便可望见挺立在院子中的白玉兰,低头是平静的水面倒影着天空。

书店内部,考虑到建筑本身有三进院落的纵深,我们希望人们停留在中轴的时候,视觉可以延伸,门廊院之间没有阻隔,目光所及“园中有院,境中有景”。空间中,书架即构成空间结构内容的重点,木结构的梁柱与木构的书架相互穿插,建筑结构与家具构件浑然一体。从传统木构榫卯结构转译出的语言重组出来的模块书架,与书架中间用宣纸肌理构成琥珀板的“屏”,形成虚实结合的叙事。 因为文物建筑需要提前修缮完成的缘故,书架在设计上则考虑模块预制化施工,工厂预制好构件,运输到现场搭建组装。柜体预制化需要前期与各专业对接反复沟通敲定模块的合理尺寸和安装方式以达成现场搭建的成功。  门厅中轴两侧放置着七个展书台,从传统文人书案中转译出来,根据书籍的尺寸,同样以木构与定制的宣纸琥珀板为构成语言,配以木质方框架。当人们停留在桌前翻看书籍,天光的散落,感受一份独属书香的惬意。

二进庭院的咖啡吧台和二进门厅的服务吧台,是由青绿色渐变金属和乌木色实木构成,书架中的格子内零星嵌入青绿色的金属框,并在每一格的灯带下的金属收条得以呼应。“结庐松竹之间”、“徙倚青林之下”,吧台背后古画的留白与书架序列空间表达形成呼应,大面积的留白是与后面影影憧憧的楼梯达成对话,这是一份属于江南水乡的只此青绿。二进的二层是供读者坐下休憩的区域,用屏风为墙,进行了软隔断,也可供一些艺术工作者在此品茗赏画,进行交流分享。

三进是精品典藏书籍的空间,会有一些珍贵的图书在此展示,中间的展示台与服务吧台是一脉相承的构成手法。从这里走到二层,是一个复现当时上世纪60年代老一辈画家在此创作和生活的场景,同时也是为古镇的居民或者游人在此阅读学习使用,赋予它更多的生活艺术可能性。

从二进庭院的小门可进入一片大的庭院,这边是作为咖啡休闲、展览空间等多重复合功能使用的区域。在前场,栽种了一棵大树,与一进的白玉兰相为呼应,也是这一片庭院的精神所在,人们可以此帐篷露营,在夏日晚上居民游人在这里举行小型音乐会,满足多种可能性发生的场域。

云至枫泾,在朵云书店里每一处驻足,都是与《小窗幽记》中生活场景的每一次相逢。在老宅门廊院的漫步、休憩、阅读中,形成人们独属枫泾江南水乡的诗意归属。